文章大綱
其實從小我們就學會整理,
學會打理自己、熱了脫衣服、冷了加衣服, 學習不會在流了滿身大汗的時候還繼續穿上毛衣。
面對物品也是一樣的道理, 當你發現冰箱塞得好滿、發現東西過期了,發現抽屜關不上、也找不到東西。
當你已經感受到這些情況,而且你不想要繼續在這樣下去的時候。你就必須睜開眼睛,好好地接受真實的狀態,然候開始有不一樣的行動。
透過持續地覺察,調整適合自己的方式,一步一步的恰如其分。
每個人天生都有整理魂
有些人「整理」的心情會在特殊目的時才出現, 有些人已經把「整理」這件事情列為自動駕駛模式,可以自然地隨手歸位、立即清潔、維持環境狀態。
對於偶而想要整理的人來說,「整理」可能更像是執行任務前的一種儀式,例如:
在房間裡準備考試,念不下書的時候,突然想要起身整理房間散落的物品、衣服
過年親友到家裡作客之前,會賣力地打掃環境、收拾雜物,清除日常堆積的垃圾
談戀愛約會的時候,會更仔細地刮鬍子、整理頭髮、穿著更好看的衣服
這些行為是來自心中一個明確的動機、一個想要達成的狀態:我要在乾淨整潔的書桌,才能夠靜下心讀書;我要除舊佈新,迎接新年的到來,讓來訪的客人有舒適的環境;我要在喜歡的人面前,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,得到他的關注。
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?我也喜歡乾淨的環境,可是就是提不起勁勤勞地整理?
整理魂為什麼不見了
考試結束、年節過去、再也不是第一次約會之後, 開始任由日常的雜物一點一滴地堆積。
堆積在椅子扶手、床角……可能是日常瑣事、突然生病、旅遊計畫,總是奔波於多個任務、多點之間的你, 很少在家裡或是同一個空間好好休息。
當靜下心來感受空間的時間變少了,也就很難關注所處的環境; 我們忙著把時間填滿,讓其他事情奪走有限的精力。
因為你好累、你只想休息,隨手整理這件事情不是優先事項。時間一拉長,你對生活環境的感受就會變得鈍化,可以容忍雜亂的空間……
重新整理房間的目的, 不只是上一次使用完畢後的清理, 也為了下一次的使用做準備
原子習慣 / James Clear
再次感受被溫柔對待的時刻
請回想每次去飯店和咖啡廳的感覺。
明亮的窗戶,一塵不染、寬敞的走道,輕聲細語的交談聲、緩慢優美的古典背景音樂,柔軟的布沙發穩穩地接住你全身的重量,溫熱的茶香和咖啡香一湧而上包裹著你,瞬間彷彿滋潤了你的靈魂。
一切舒舒服服、讓人感到安全、放鬆,任誰都無法抗拒這種乾淨舒適的感覺。
我們也可以在自己的環境創造這樣的氛圍,從小空間開始會比較簡單。
像是移除床頭和浴室檯面的雜物,在讓身體放鬆的空間裡,讓空氣新鮮地流通。
仔細整理自己每天所處的親密空間,感受被溫柔對待的愉悅,別讓灰塵掩蓋了閃閃發光的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