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走進陌生人的家》讀後心得:先整理心,再整理空間

by ZN
發佈日期 最後更新 270 閱讀次數

《走進陌生人的家》是整理屆前輩何安蒔老師的著作,這本書集結了她多年到府整理的經驗,在每一則服務故事中彷彿可以看見自己曾經在整理、在人際關係上的糾結,跟隨老師的文字引導,好像也解開了一些矛盾。

這本書在說什麼

老師提到整理只是當下的行動,可能花個幾小時或是幾天就可以做完,但是後續的維持需要毅力、需要調整自己的習慣。我還想到一項重要的關鍵,那就是「自覺」,當事人要能夠感受所處的空間、當下的狀態,才會有整理、維持的動機。

經過大整理後,也有可能沒辦法一直維持最初整理很的樣子,不過沒有關係,一樣再「感受」一下,觀察是哪一個部分不順手?再調整、再感受。一次、兩次、三次,也許還要四次、五次以上,也沒有關係,透過慢慢調整,一定找到越來越適合自己的模式,要對自己有耐心。

亂了沒關係,再整理就好

我自己在到過多個家庭後,也發現空間會凌亂有很多原因,可能是工作忙碌、照顧小孩、行動不方便、家中有人需要特別照顧等等,所以時間有限、分身乏術,真的沒有心力好好整理環境。

其實我們不需要對自己和旁人太過苛責,因為每個人生活的背後都不容易、生長背景也有不同,對整齊的定義也會不同,但是如果發現自己需要幫忙的時候,一定要記得為自己伸出援手。

如何和爸媽談老前整理

在書中的後半部也有談到我非常感興趣的「老前整理」,老師和爸爸說趁現在身體狀況好的時候開始慢慢清出一些東西,不然等年紀更大,其實也沒有體力好好整理,或者之後爸爸離開了,她和媽媽要帶著悲傷的心情整理他留下來的物品。

我想這些話是身為子女很難跟長輩開口,看著長輩這麼寶貝收藏一生的物品,一面也想著這些東西以後要怎麼處理?只能在心裡默默想、也不敢開口。

我的建議是如果說不出口,那就先從自己做起吧,自己開始精選身邊的物品,身邊的人也慢慢會受影響。 Sasha 老師也說到「提前為自己的老後整理,不僅是替家人著想、也是為自己好。與其讓自己心愛的物品任憑他人處理,不如自己先幫它們決定去處,這樣也是一場完美的人生收尾啊。」

為什麼會想讀這本書

這本書是我參加 Sasha 老師在文華大學開設的整理師課程結業後,老師送給學生每人一本。我在課後一邊讀、一邊想起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的叮嚀,有一段對話我特別有印象,老師說:「如果收納空間還足夠,就不需要強迫委託人一定要斷捨離。

大部分的書都告訴我們要丟丟丟,聽起來很無情,實際操作的時候的確也是非常果斷。因為在時間壓力下,有些整理師和委託人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最好的效果,雖然很爽快,但回想起來卻有些暴力。

我想到自己在接觸整理的前期,因為非常喜歡「極簡主義」的風格,所以處理自己的東西可以很容易做出決定,但是沒有考慮到可能對別人來說是有難度的,所以在課堂聽到老師這個提醒後,才反思「是啊,也不一定都要做出決定,如果有空間可以存放也是一種選項,讓人不會那麼有壓力的作法,試著讓整理這件事情變得更靈活、更有彈性吧。

後記

最後我想分享一段 Sasha 老師定義「整理師」這份職業的說法:

「整」的是表面所見的空間,「理」的是屋主混亂的思緒和疲憊的心。

Sasha 老師提到「許多房屋凌亂的委託人,大多容易自我批判和內疚,在沒有辦法和自己好好相處的情況下,自然也會連帶影響到和親人的關係。」我想是因為面對物品的同時,其實也是在面對自己,不斷地問自己:為什麼當初我會這樣做?為什麼會買下或是收下這個物品?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?留著它又是為了什麼?

回顧和反省不是大多人會喜歡做的事情,畢竟檢討的主角是自己,我想這也是斷捨離會讓人卻步的原因之一吧。

我現在整理物品的時候,已經不會像以前急著斷捨離,而是慢下動作,看看物品的狀態、停下來想一想:

➀ 為什麼當初我會買下這個東西?

➁ 它有幫助我達成期望嗎?

➂ 我現在還有這樣的需求嗎?

如果東西狀況還很好,比起直接丟掉省事,我現在會願意花一些時間賣二手物、獲釋捐贈給需要的人。比起過去快節奏地丟掉東西,我覺得這樣慢慢處理的方法感覺更有溫度。


▶ 書籍介紹《走進陌生人的家》

▶ 追蹤 Sasha 老師 藝收納 居家整理顧問 Sasha 何安蒔

相關文章